延伸阅读
帮孩子“脱宅”
父母一定要步调一致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依靠一条网线,“宅”正成为信息时代一个流行的生活方式。一般人觉得,“宅族”非常内向孤僻,但胡赤怡认为不完全是,只能说他们中的多数相对内向。
“宅族”大多有个共同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错,至少说得过去。父母也对此哑忍,甚至觉得,就这一个孩子,“宅”就“宅”吧,反正也养得起,总比出去受压力、干坏事要好。
看到这个共同点是比较有趣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位“宅男”天天在家无所事事上网,成了父母的心病,几年后父亲生病,“宅男”照顾在侧,因治疗花了很多钱,家里的经济状况渐渐不行了,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慢慢地,一个改变出现了,“宅男”开了个网店,挣钱不多,但也能养活自己。
“宅族”还有一个特点:能经受得住父母的唠叨。多数父母其实都希望孩子“脱宅”、投身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因而少不了唠叨,可他们还是我行我素。这就使双方发生很大的矛盾,“宅族”对父母的唠叨充耳不闻,父母却可能出现问题,以至于有的父母不得不去做心理咨询。
胡赤怡还指出,“宅族”与父母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比如为了“逼”子女“脱宅”,有的父母表面上会达成一致,“不给生活费、不给零花钱”,但私下里,父母总有一方会偷偷给钱。这种不一致的态度会让子女知道,父母骂归骂,但钱照给。
对“宅”要因人而异,在帮助孩子“脱宅”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一致。胡赤怡认为,对半宅或蛰伏状态的“宅族”,就没必要非得把他们“逼”出门去不可。而对茧居或啃老的“宅族”,家长态度的不一致,是他们能够“宅”下去的重要原因,因为孩子会觉得还是有靠山的;如果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态度一致,以“宅”为生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改变。
“不能只是忍,忍就是害了孩子。但也不要逼得太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对你也是有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