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他们大多沉迷电脑游戏、网聊、论坛,社会交往不多。没人知道“宅族”究竟有多少人,但这一族群规模不小并且还在扩大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深圳市康宁医院医生胡赤怡、余常红对身边的“宅族”进行了分类,他们认为,并非所有的宅男宅女都需要“脱宅”,因为有时候“宅”并非一定是个坏事,但如果“宅”得不当,就有可能导致身心退化、与社会脱节。
茧居族:害怕接触社会作茧自缚
【案例】阿霞大学毕业后有过工作,但与上司的关系比较糟糕,一次与上司大吵一架后索性辞职,整天“宅”在家里,也不找男朋友,只是偶尔做一点家务。父母急得要命,但无论怎样软硬兼施,都不能把她“逼”出家门。
【分析】胡赤怡认为,像阿霞这样的茧居族在“深宅族”中不少,在社会上受到压力与挫折之后就缩回家里,害怕再与社会接触,因为家里安逸自由,在虚拟世界的胜利也带来满足和成就感。这其实是心理防御的退缩机制在起作用,以“家”为茧,把自己紧紧包裹,与现实隔离。
【建议】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地球本身就类似一个茧,构成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如果茧居于家中方寸之地,给自己的空间就太小,容易形成虚幻、消极的人格,甚至产生抑郁、焦虑、怯于与人接触等不良心理。胡赤怡建议,不妨把“茧”做得比“家”再大一点,比如尝试把社区、城市作茧,给自己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打破自我封闭和对网络世界的依赖。不必害怕更大的空间,因为出去活动之后,总是可以再回到安全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