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雁荡山》特种邮票面世。数年后,仅此一份的《雁荡山》特种邮票设计手稿流落至福建。乐清集邮爱好者杨伟历经4年不懈努力,终于把它带回了乐清。近日,虹桥人杨伟对其整理研究,制成《雁荡山特种邮票设计图稿及印样》邮集,参加即将开展的浙江省集邮展览。


2002年,《雁荡山》特种邮票在雁荡山博物馆举行首发仪式。那天大雨滂沱,省内外书画专家、集邮爱好者激动地赶来见证这一时刻。人群中就有杨伟的身影,当时的他并不知晓自己与这套邮票之间有着怎样的奇妙缘分。雁荡山特种邮票全套4枚,分别描绘了雁荡山著名景点显胜门、大龙湫、北斗洞、观音峰的风貌。该套邮票由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许彦博采用其最为擅长的钢笔水彩画进行设计,由北京邮票厂影写版印刷。他的设计手稿,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创作过程及印样变化,具有极大的收藏意义。四年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伟得知这套设计手稿被一位福建人收藏,而他正是其平阳邮友倪郁烈的好友,杨伟激动得没了往日的沉稳。当倪郁烈第一次代杨伟开口向对方提出购买意愿时,被断然拒绝。杨伟明白割爱之痛,便和倪郁烈一起做了“20年回归计划”。“只要设计手稿能回到乐清,等得久一些,没关系。”杨伟认定,《雁荡山》特种邮票属于乐清,其设计手稿也绝不能被剥离,总有一天这些都会回来。一年又一年地软磨硬泡,一年又一年地被拒绝。一晃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福建这位集邮者的心被动摇了。对方看到了杨伟4年不放弃的执着,和倪郁烈向其转述杨伟的这番话:“别让这套手稿在福建蒙尘,乐清是它的根,回到乐清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真正爱邮票之人,明白放手才是成全。最终,福建的这位集邮者将设计手稿转让给杨伟。据悉,杨伟对传统、邮政历史和邮政用品等三大类集邮具有较深的研究,尤其对玫瑰普资片、箭楼普资封、石舫普资片、92贺年片、红军邮等现代素材颇有研究,也是瓯越邮政用品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而杨伟与集邮的美丽故事,要从他高中说起。“我家有很多邮票,放学后你要不要来看看?”高一入学的第一天,杨伟的同学热情地把他拉进绮丽的邮票世界。那些圆形、三角形甚至梯形的花花绿绿的国外邮票,他都是头一次瞧见。“真精美,能不能送我一些。”“拿你家的邮票来换。”……杨伟从父亲给母亲寄回的书信上,扒下盖过邮戳的邮票,和同学分享着属于他们的方寸快乐和小秘密。参加工作后,关于邮票的记忆,化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陪伴他一路向前。工作之余,他购买和邮集相关的专业书籍,尝试自学邮票排版,直至制成邮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输出实践,他的邮集制作水准越来越高。在他的帮助下,多位邮友在世界和亚洲集邮展上获奖。





此次辗转从福建拿回的《雁荡山》特种邮票邮集的制作相对粗糙。杨伟于是反复打磨、小心呵护,利用其所长重新制作,目前已反复优化调整至第7个版本,以期呈现这件魁宝应有的灿烂状态。“原先3框的邮集,精选最优质的内容,缩编成一框。”杨伟说,该邮集添入当时设计师创作的草稿和原定的邮票初稿,设计者的一路文思泉涌清晰可见,最初的设计方案和最后成品间的细节变化都能在邮集上一窥究竟。今年正月初六,“2023鳌江集邮论剑”活动中,一众集邮爱好者欣赏了杨伟制作的这部邮集,并从中学习了解了《雁荡山》邮票的设计过程。雁荡山的壮美秀丽,通过邮票的艺术,静静地分享、传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