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甲型流感都无法阻挡中国 酒店 业的发展步伐, 酒店 越建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 酒店 业人才的紧缺。 酒店 业竞争的进一步升级,也让 酒店 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更显紧迫。
同样位于发展快车道上的开元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难,这家起步于一家县政府招待所——萧山宾馆的企业在20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为 酒店 业民营企业的代表,在国际 酒店 集团、国有 酒店 集团强手林立的 酒店 业开元并不逊色,面对企业高速扩张带来的人才需求,开元一直不断探索着自己的人才发展体系。那么,开元是如何在竞争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呢?在发展中制造和输送人才的呢?迈点网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开元 酒店 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林剑女士。对于众多国内企业来说,开元的人才需求探索之路可能更具有借鉴意义。
更注重从内部发现培养人才
迈点网:现在都说 酒店 业人才短缺,那主要缺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才?针对基层员工短缺的问题开元是如何解决的?
林剑:开元躲不掉 酒店 业人才短缺的大形势,应该说我们各层级的人才都缺,不单是基层员工。
基层员工的引入是各层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环节,我们有多条途径引进基层员工,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我们鼓励每个 酒店 进行区域性的校企合作,推广建设“开元班”。来自大专院校的实习生素质高,可塑性强,可以成为我们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我们制订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在政策上也有适度的倾斜,帮助他们适应开元文化,比如实习期可以冲抵试用期。
除了校企合作办开元班,我们也从社会上进行招聘,来满足不同层级人才的需求。
迈点网:现在有很多 酒店 集团有和国内旅游院校合作办学的,有自己在学校开班培养人才的,您对这样培养人才的方式怎么看?
林剑:这两种方式都很有实效,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哪种更好用这得看实际的情况。
开元集团发展到现阶段,我们更适合采用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各 酒店 直接与学校开班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属地化。院校招生一般有地域性局限,学生毕业时也都有些倾向性的就业地域要求;我们不能因为是 酒店 集团组建的开元班,就可以强制性分配学生到他们不愿意去的地域 酒店 实习或就业。像我们北京、徐州的 酒店 ,可能就在北方或中原区域建立开元班,而浙江省内的 酒店 ,就可以在省内建开元班,这样,学生从学习到实习到就业都非常顺畅。
具体操作起来我们采用“2+1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就是2年的理论学习(理论课程中加入开元定制课程,并设置学分)加上1年在开元所属 酒店 的实践学习(院校老师进 酒店 指导),提前进行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渗透,学员毕业后几乎立即就会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完成适应。
迈点网:那这种校企业办学的效果怎么样呢?
林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校企办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我在上面也提到了。从人才储备方面说,“开元班”的运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 酒店 人才供应问题;从实践操作方面说,“开元班”的学员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工作绩效跟熟练员工差不多。此外,每个 酒店 都组建开元班,在用工形式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作为这种办学模式的一个成果整合,我们 酒店 集团还在去年年底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开元学院”,该举措一方面借力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辅助培训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双方在专业性方面(比如暗访)有更高更多层面上的双赢合作。
迈点网: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什么优势吗?
林剑:一个人才培养体系是不是行之有效要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有竞争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开元班”培养出来的员工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酒店 通过课程设置使专业知识体系更接近于 酒店 的实际需要;通过定期企业文化宣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感受并融入企业文化。总之,“开元班”出来的学员适应能力较强,工作容易上手。从各 酒店 反馈的情况来看,“开元班”毕业的学员很受 酒店 “导师”与部门经理的欢迎,有些学员本身就已经成长为新学员的“导师”或者走向了管理岗位。
迈点网:那学生怎么才能进入开元班?
林剑: 酒店 到学校开宣讲会,向大家介绍我们的集团、我们的 酒店 、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生志愿报名、参加面试,经过层层选拨后择优录取组建开元班。
迈点网:那是否是开元班的学生毕业都必须到开元工作?
林剑:从我们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所有优秀的开元班毕业生都能留在开元旗下的 酒店 工作,但这毕竟是双向选择,毕竟还有外部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一线城市的外资 酒店 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尊重“开元班”学员的个人意愿。我们更多通过情感留人,而非制度或合约中奖学金的束缚。
事实上“开元班”的学生毕业后有绝大多数都留在了开元,可见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还是相对有成效的。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迈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