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北京的粉尘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绿地水土流失导致的。现代城市发展趋势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交通、住房等灰色空间的扩展,还应该包括森林、水为主题的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建设。在高楼林立、常被称为“钢筋水泥丛林”的大都市里,如何建设绿色的“城市森林”?欧美大都市有哪些经验可以为北京所借鉴?
如何将高楼大厦“种”到森林中
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波特兰等城市,从郊区到市区,整个城掩映在森林和树木中,高大的乔木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主题,森林非常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各角落,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市区内既有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也有宽阔的沿街绿化带把城镇内各类公共绿地连接起来,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森林环境,森林与城市的关系不是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细节1 用乡土树种造林
近年来,城市森林建设更加注重森林的休闲游憩、改善环境等服务功能,因此近自然林的营造和管理是城市森林建设的方向。
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都体现了近自然林的理念。一是树种近自然。注重乡土树种的使用和保护原生森林植被,强调体现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观。加拿大温哥华市坐落在森林环抱之中,即使是飓风毁坏的林地,也尽可能保留自然的风貌,并引导恢复成原有的自然状态。
二是群落近自然。日本学者宫协昭提出利用乡土树种,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被广泛接受。莫斯科市内最为常见的绿化树种是椴树、白桦、欧洲赤松、橡树等几种非常普通的乡土树种,即使是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植物。
三是设计管理近自然。韩国在进行公园设计时,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在公园中营造生态区,采用近自然的手法进行营造和管理。俄罗斯对城市森林的管理也采取比较粗放的近自然模式,管理人员主要的职责不是除杂草、浇水,而是仅对靠近路边的地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落叶被扫进林地里,整个林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细节2 保护河岸植被
国外许多城市非常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在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布达佩斯等城市,河岸森林植被得到很好保护,形成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发挥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即使是休憩型水岸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绿化贴近自然。
在多伦多,穿过市区的3条主要河流的所有山谷都受到保护,自然形成贯通整个市区的3条森林生态廊道,城市居民走在河谷内的林荫道上仿佛置身于原始河岸林中。
细节3 为动物过路“架桥”
欧美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时重视保留重要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足够宽度的自然生物廊道,甚至通过人为架桥建设自然林带,把被道路分割的林地连接起来,为动植物迁移提供走廊。
同时,在绿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本地乡土树种的使用与保护,从而使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细节4 提高树冠覆盖率
国外城市森林的周边地区保存着成片的自然林,城区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同时非常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树冠覆盖率。
如美国,在全国开展“树木城市”发展计划,美国林学会也提出城市树冠覆盖率发展目标:密西西比东及太平洋(601099,股吧)东西部的城市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40%,郊区居住区50%,城市居住区25%,市中心商业区15%;西南及西部干旱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25%,郊区居住区35%,城市居住区18%,市中心商业区9%。同时对停车场等也提出了树冠覆盖率的建议。
细节5 利用有机覆盖物土壤
城市绿地土壤不仅直接关系树木的生长,也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和空气中粉尘来源。
据研究,北京粉尘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绿地水土流失导致的。国外城市森林管理中,土壤的覆盖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利用树皮、树枝、树叶等材料加工形成的有机地表覆盖物,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既能显著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树木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又能起到防尘、装饰的效果,已在国外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细节6 加入喷泉增加湿度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处在江水相对丰富的地带,气候湿润。在城市的建设中注重使用自然式喷泉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灰尘。以夏宫为例,整个景区利用天然的水位落差设计了众多喷泉,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吸滞大气中的灰尘,也形成风格迥异的景观,增强观赏效果。
北京气候比较干燥,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与城市森林建设结合在一起,形成合理的布局,可使城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问:城市森林快速发展原因?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国外城市森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法律,正式将城市森林纳入农业部林务局管理,解决市民植树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1990年,美国农业部建立林业基金专户,用于保证城市森林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成立全国性的城市和社区森林改进委员会,拨专款促进城市森林计划的实施。
原苏联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完成了经营城市林和市郊林的规划体系,目前仅莫斯科就有11个天然林区,84个公园、720个街道公园、100个街心公园,这些森林和绿地总面积占市区面积的40%。
有何客观要求?
跨区域跨部门协同配合
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带有跨区域、跨时代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也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与配合,按照区域景观生态的特点在适宜的尺度上进行。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发展,面向包括城区、郊区甚至远郊区在内的整个城市化地区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已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俄罗斯莫斯科、法国巴黎还是澳大利亚堪培拉、黄金海岸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挪威奥斯陆,都非常重视郊区以及远郊区的森林保护,形成森林围城的大城市生态发展格局。
主导功能为何?
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休闲场所
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地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是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清洁水源及休闲游憩场所。
除了划定城市附近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郊野公园外,还规划建设了短、中、长程的多样化的森林游憩步道,建立较完善的步道体系,形成贯通城乡的、便民游憩的森林健康廊道。
加拿大温哥华山地森林游憩步道的设计充分吸纳了登山客的建议,既考虑森林保护、安全管理的需要,又满足登山者的登山探幽、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结合不同类型人群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环境,规划建设自然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场所,使居民在游憩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科普知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产生巨大需求,一方面单个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土地被大量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卫星城不断出现也加剧城市用地矛盾。
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制定长期稳定的森林、湿地保护规划。许多城市周围保留的大片城郊森林,对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促进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向组团式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周围13至24公里宽的绿带,为伦敦形成沿河呈条带状串珠式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作用
发动公众一起参与
一些国家在发展城市森林时,群众组织和积极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洛杉矶市的一位城市森林积极分子,发起建立“树木之人”组织,负责当地的植树和树木管护工作。2008年,美国拥有3402个树木城市社团。英国提出“伦敦森林”计划,目的是发动伦敦居民参与植树,提高伦敦人对首都树木的责任感与感情,鼓励社会参与投资种植及养护首都的树木。
主体
颁布政策法规
英国1938年颁布绿带法,是城市绿化实行法制最早的国家。该法规定,在伦敦周围保留宽13至24公里的绿带,在此范围内不准建工厂和住宅。德国科隆100多年来始终把绿地作为城市的骨架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
日本1962年制定保护树木法,1973年公布城市绿地保护法,规定工厂、医院、学校中绿地应占总面积的20%至30%。
新加坡要求所有广场都要有30%至40%的绿地,新修建的道路必须有4米宽的隔离带、2米宽的侧方绿化带,次级道路也要有1.5米宽的侧方绿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