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2月8日电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后,西藏自治区潜藏多年的优势迅速凸显出来,尤其是矿产业、旅游业、藏医药等富集资源和优势产业,成为投资商关注的热点。
面对扑面而来的投资热潮,一些投资者缺乏对西藏的了解而跟风盲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专家认为,“处女地”绝非“唐僧肉”,进藏投资不应跟风盲从。西藏优势产业开发,只有在充分考虑环保以及当地群众利益等前提下,投资商和地方政府才可双赢,否则难成气候。
矿业:“绿色”底线成本不低
“火车商机”吊起了大批“淘金人”进藏开矿的胃口,但记者发现,西藏当地对矿业开发十分谨慎,眼下的工作主要是在抓紧摸清家底、搞好规划。
西藏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发现的矿种有101种,矿产地2000多处。其中探明储量的41种,铬、铜、硼、锂等1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7位。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王保生介绍,西藏地质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截至目前只完成了1:10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至1:50万区域勘探工作仅完成46.5%,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则刚刚起步。他坦言,眼下西藏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并不多。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招商局了解到,火车进藏后,许多投资者纷纷前来洽谈开矿事宜。自治区招商局一位负责人披露,眼下洽谈商多了,但其中不乏“投机者”。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环保局的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国内对高海拔地区的矿山开采、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等技术目前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西藏的矿业开发必须谨慎。
王保生说,西藏矿业开发是必然的趋势,但眼下自治区正在谋求规范、有序、健康、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秩序。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西藏矿产业处于治理阶段,自治区政府已明令今后要严格审批制度,没有通过“环评”的项目绝不准“上马”。已进藏五年的中凯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家全估计,在西藏开矿,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大约要占总投入的30%。
旅游:“酥油糌粑”要有可持续吸引力
火车进藏,西藏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受益最明显的产业。然而,如何保持可持续吸引力,还需下一番功夫。
据了解,火车开通后,拉萨市的旅游人口比过去翻了2至3倍。大量的客流、车流使城市和景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一些旅行社导游和游客告诉记者,人们最向往的是西藏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奇的文化遗迹、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情。但一些游客到了西藏后,也感到些许遗憾,比如部分景点在原始淳朴的高原湖泊上出现水泥廊桥和游艇等设施,缺失特色。
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如认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从这个实际出发,青藏游的模式不适宜搞大众旅游,应该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一些高端旅游、特种旅游项目。旅游的开发更要注重对生态的影响,科学开发,保持青藏高原的特色。”
专家认为,西藏的旅游开发必须要走自己的路,精心呵护原生态,深入挖掘包装藏文化,使西藏游成为带有浓郁“酥油糌粑味道”的旅行。
藏医药:投资须避免“品牌大战”
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西藏藏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次仁巴珠介绍,青藏铁路通车后,广东、四川、浙江的一些企业纷纷前来考察,对西藏正在研发的藏药新品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广州一家企业打算投入数千万元建藏药厂,并表示愿出高价购买新品种。
然而,在机遇面前,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也凸显诸多困难。首先是科研滞后。次仁巴珠说,现代藏药材的基础研究和藏药生产研究刚刚起步。其次,藏药资源状况不清,不少藏药药材都面临资源枯竭,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另外,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撑,缺少叫得响的品牌。
西藏藏药厂质量部负责人色珍说,西藏藏药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企业加剧了对资源的争夺,无序开采,同时,由于市场分散,品种散乱,使得消费者无所适从。
铁路通车后,以青藏高原为题材的品牌势必在市场上更受关注。一些专家提醒说,甘、青、藏三省区应当走优势互补的路子,共同打造青藏品牌的藏药产业,以免在市场中“打架”。